未來的花園—包浩斯大教堂

作者:2018台中世界花博德國館藝術總監 Stephan Murer   譯者:王真心  (歡迎轉載,請標註來源)

德國對2018/19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所作出的貢獻,是以包浩斯藝術學派的歷史願景與思想為基礎。位在展場中心的竹製建築,是一個隱喻,象徵著以玻璃製作的大教堂,是以Farkas Molnar的設計為基礎,並且依照Laszlo Moholy Nagy的全劇場的想法,在此全劇場中,所有的參觀者成為展演的一部分,是舞台上的一份子。我們想要以我們不同面向與跨學科的方法,質疑傳統式的覺知,並且引發大家的討論,這討論對我們的未來意義重大。

差不多100年前,包浩斯學院在魏瑪成立,大教堂被認為是一個理想的任務和草案,當時他們將大教堂作為漸漸形成的一種非凡-實驗性的「未來建築」,在同時也找到一種新的喜悅: 一種集體建造與集體塑形。那時,最重要的靈感啟發者建築奇幻大師Paul K. W. Scheerbart,以及和「城市之冠」的發明者Bruno Taut。他在1920年寫道:「建築......無外乎是將一種共同體的感受結晶起來。我們的想法是素材......『形式問題』從未存在過。」很高興他還引用了他的朋友Scheerbart的話:「在風格方面,遊戲就是目標。 - 在遊戲中,目標是風格。 - 最終,風格就是遊戲。」

從2018/11/3到2019/4/24,一個由德國的畫家們所設計繪製出來的藝術品,將呈現在這個立方體建物中,四周圍繞著綻放與飄香的香草植物,它將國際世界花卉博物展區上綻放。立方體的建物肯定是一個令人感到愉悅的和監管良好的遊戲,人的身體與空間的互動遊戲,是一種形式與色彩的遊戲。它服務於舊有的想法,並且創造新的理念,製造出彼此的對話: 人可以怎樣再次生活得夠現代。它將歷史悠久包浩斯理念與台灣的傳統融合並編織為一個整體。

色彩繽紛,俏皮,有構造性,出自集體的建造,配合大自然的韻律,用充滿愛心的雙手照顧。

這是一趟回到德國文化歷史的黃金時期的旅程,回到包浩斯的建築。但是這不僅僅是一趟回歸偉大的建築史與設計史的創意的旅程,也是一個回歸我們自身擁有觀察者身分的我本身,我們擁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旅程,因為我們本身也擁有一個包圍著我們的建築物,它以身體的形式呈現出來。

閱讀更多:未來的花園